编辑 康荦 文 张娜 图片提供 受访者 美编 孙琳
“我们尊重的是非物质文化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但是也要把这样的一种精神和美学,我们如何转化为服务于当代生活的物质载体。所以非物质和物质之间是一个辩证的、有机的关系。那些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生活美学的载体的美学价值能够持续下来,就必须得考虑让物以载道变成物以载美。”北京国际设计周副主任、总策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大展总策展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民宿分会会长、美宿中国主编曾辉如是说。
曾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今天一定要创造生活的美好
曾辉认为,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从而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整个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就是基于“非遗之美,生活之道”的理念来推进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非遗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当代文化、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仅停留在概念或文化的表层上,而是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和乡村的整个体系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属性是非物质的部分,即它所蕴含的精神美学、文化、习俗记忆等。
只有让这些非物质的部分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非遗才能真正地活起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够创造生活的美好,要让我们的生活变成拥有美学的、健康的、安全的、可持续的,要靠生活中的物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环境,让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到美好。”曾辉如是说。
对话曾辉:
Q:你怎样看非遗这件事?
A:从本质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遗产,它能够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一直传承下来,证明了它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现在对于非遗的理解,更强调其“活化”的重要性,即要让非遗持续地融入现代生活,而不仅仅是对其进行纪念性的记录。
Q: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进行当代性的演绎?
A:这些创新的作品,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周三平他们推动的,是如何更好地汇聚这些资源和项目,目的是让它们能以一种集成式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像宜兴的紫砂和坭兴陶这样的特殊材质,它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与景德镇的瓷器和其他地方的瓷器有所区别。
我们需要挖掘坭兴陶的材料、工艺以及它在地文化的本质特色,并加以弘扬,而不是去模仿其他窑址的器形、装饰和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坭兴陶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坭兴陶这样的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美学个性和精神价值。
周三平
为坭兴陶寻找当代生活场景
钦州坭兴陶光亮如铜,硬朗如铁,颜色深沉而润泽,形体古朴大方,别具一格。坭兴陶大大小小的器物上都镌刻百十文字,一丝不苟,如碑如帖,似锦似锈,因书法而技艺,因文句而儒雅。
周三平
坭兴陶产品设计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曾任钦州市坭兴陶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坭兴陶工作10余年,致力于发掘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美,用设计让坭兴陶走进现代生活,带领团队设计的作品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广西有礼”金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与陈海生共同创办“叁生淘器”坭兴陶工作室。
对话周三平:
Q:广西钦州坭兴陶是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把传统的工艺进行当代化?
A:传统工艺的当代化,其实是“人”的当代化,要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年轻人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更新的观念进来。我们自己践行的设计理念也是要为坭兴陶寻找当代的生活场景。
坭兴陶本身是陶器,在不同的时代会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需要进行变化,我们要做当代的设计,用当代的设计方法以及当代的经验去设计。
Q:陶的应用场景跟瓷器相比有哪些区别?
A:陶的应用场景相较于瓷确实更为特定,这主要源于其独特的透气性和不完全隔油的特性。因此,陶制品更偏向于传统应用,如茶具和一些生活器皿,它们能够激发茶叶等物质的自然特性,为生活增添一份健康与质朴。此外,陶还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如广西的陶制品,便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成为广西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属性使得陶制品在市场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Q:一个真正的坭兴陶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A:其实与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机制相似。要成为四级大师,需从业5年以上;省级大师则需从业15年以上;而国家级大师则要求2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这不仅是对大师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他们事业坚持和创新精神的肯定。大师们既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又要有对美的独特见解和执着追求。
Q:怎样界定坭兴陶的艺术价值?
A:在评价陶制品的好坏时,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工艺和美学。工艺方面,如制作大小、薄厚、窑变色彩等,都是评价陶制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而美学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上。老一辈的陶艺人偏向于传统美学表达,而年轻人则更注重现代肌理质感、造型和当代审美的融合。
比如说,我创作的坭兴陶作品《醉翁亭记》荣获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这件坭兴陶作品取材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套具有温酒功能的酒具。这件坭兴陶作品体现了现代宋风的简洁、精致、自信审美特点,同时具有现代美感和实用价值。
要将古老的陶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需要老一辈和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老一辈陶艺人要致力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挖掘,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年轻人则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发展。年轻人可以通过一些当代的技术手段有倾向性地去控制它,形成我们当代审美的东西,其实也是一个新的传承的创新。新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传统工艺吸收跟消化的基础上得来的。
这样,陶制品才能在未来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
静文
做有生命力的紫砂器具
部分图片摄影 余安
紫砂器在中国茶艺术生活器的领域里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近几年随着各种电商等平台竞争日益白热化,原来相对沉静的宜兴紫砂界也陆续显现出了种种乱象。紫砂人似乎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诱惑与裹挟。这次借着首届草本青年生活节的邀请,千禧一代的紫砂作者静文在师父路志远的陪伴下一起来到北京,加入“茶生活美学新生代面孔计划”。
静文经历了很多诱惑,也被市场裹挟过。她依然跟刚开始的时候一样,就做自己认为对、认为不负此生的事情。
本色紫砂主理人静文生长在宜兴丁蜀,师从紫砂文化学者路志远,做紫砂多年。
传统的民国往前的紫砂材质质地是比较酥的,紫砂这个词里的砂,有这样的一个意思。所以静文她们练泥也是复古传统,矿料风化的时间足够,一掰就会碎,然后放在一个缸里进行泡水,把一些杂质通过这样的方式粗略过一下,大概要泡半年左右,其间经常要换水。
等时间差不多了再拿出来晒干,上磨盘研磨到合适的目数,再把细矿进行泡水,一般泡水要半个月左右,也要经常换水。
拿出泡好的泥用大锤子像打年糕一样锤出它的黏性,再用专业的手法把空气排出,最后打成一个大概20-30斤的泥块,放在阴凉潮湿的地方陈腐,一般这个时间会是在半年左右,这样才可以开始进行做壶。
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像这样的流程一般都是机器代替了,有些制作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会省略很多步骤。静文说,“泥料的酥感是在我们本地很少的从业者才能有感受的,这种酥是紧实的,但又有颗粒的,很美妙。”静文用美妙一词来形容紫砂——“制作紫砂壶首先得画个图纸,算好尺寸,然后就是去做,在制作中去印证图纸的数据是否合适,因为图纸始终是平面的,而壶是三维的,做壶最忌讳的就是做死了,不要生搬硬套地去做尺寸,最终出来的壶不舒展,不灵动。”
静文做壶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处于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然后一遍一遍地去完成这个过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外人眼里,今天做的和昨天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很枯燥。而她觉得每天都不同,都是有挑战的,自己修复自己,突破自己,在一个悄无声息的时刻,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
这样的工作,这样的事很棒。
静文说,她经历了很多诱惑,也被市场裹挟过。她依然跟刚开始的时候一样,就做自己认为对、认为不负此生的事情。
“在我20多岁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忘记了作者,也忘记了内容,就记得一句话,就是说作为我一个画家,如果在100岁还能突破自己,改变画风,那就太了不起了。当时很不理解,现在知道这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静文如是说。
对话静文:
Q:你最初是如何对紫砂壶制作产生兴趣的?有什么特别的契机或故事吗?紫砂的魅力在于?
A:我是因为生长在宜兴丁蜀,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一开始只是觉得是一份工作,总感觉这辈子完了,天天和土打交道,年轻人的活力是无处安放的,总是偷偷出去玩。
Q:能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历程吗?从业16年你是如何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技艺的?
A:第一位师父实在感觉我性格太跳脱了,不太适合这个行业,去我父母那里劝退我,父母觉得我还是小,收心了就适合这个行业了。找了第二位师父,在第二位师父的填鸭式、半开放的教育下,学习了基础紫砂制作技艺。在这样封闭压抑的环境下,我就是想知道,这紫砂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喝茶喝水有这么多可选性,为啥紫砂这么出名。
不在压抑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消亡,带着这么多问题我爆发了。在朋友的介绍下,我遇到了我的第三位师父路志远老师。我问出紫砂的第一个疑惑,为什么泡茶首选紫砂壶?
路老师反问我,你知道中国有多少种茶叶?我回答,红茶绿茶。他说全中国的茶叶分有六大茶类,小品种几千种。每种茶叶味道性格都不同,要用不同泥料,不同款式的壶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出来。我这个吃货,一听这个就来劲了。
这就像一扇门打开了新世界,路老师提议我来北京,学习相关的茶叶知识。在北京的三年里,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对紫砂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觉得这是没有活力的行业。带着对茶叶的理解,回归我们宜兴丁蜀镇再去做器,由路老师带领我们建立传统老壶的体系,把理念和师兄师妹分享,做泡茶的紫砂器具,做有生命力的紫砂器具。
Q:2024年,新的紫砂主理人对紫砂的认识有哪些不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怎样进行当代化?
A:我们的壶都是沿用传统,再结合当下的紫砂器具去微创新。茶桌上不跳脱很耐看,在泡茶过程中感受我们制作者暗含的人体工程学,柔滑地出汤,让手指感受到陷入沙发的舒适感,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体会细节之美。我们的壶不会一眼看到尽头,要用,要感受。
Q:你的紫砂壶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实用与审美?
A:我们的紫砂茶具更加倾向于茶人,资深老茶客,对紫砂本质有一定了解,有审美力,对紫砂市场有认知的群体。
紫砂文化的大概念普及面已经很广泛,但作为从业者我是很小众的,因为我们的作品数量不多,如果普及率要大,就需要有一定的量,但量大了,质势必会下来,这就是紫砂类目相互矛盾的点。我们对于紫砂保持敬畏的心,去做我心里的壶,有审美有缘分的人自然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