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康荦 文 张娜 图片提供 受访者 美编 孙琳
从远处看,白色的塔静静矗立在一片杂乱中,无言无语。
白塔本身就像一个偈子、一个隐喻、一个穿越者。
有历史感的北京,就是白塔静静矗立着的北京。
“秋天短到没有,你我短到不能回头”。
冯唐画了一张白塔寺街区手绘地图,看着地图上一个个地名,就能感到北京的混搭:白塔妙应寺、福fú、苏萝卜胡同、小茶叶胡同、大茶叶胡同、翠花街、牛蹄大院、猪毛厂、玉皇阁、苦水井、鲁迅故居、社会主义大楼、白塔书院、宫门口头条。
“一群鸽子腾空而起,用它们自己的方式转塔,我听见鸽子翅膀和鸽哨的声音。菜饭香气从各家的厨房飘出来,混合在逼仄的胡同里,茄子、豆角、煮花生、酱肉、炖鱼、烙饼、炸酱面。我的酒瘾在瞬间上头,招呼几个有闲的老友,喝口儿。”
“相见亦无事,别来常忆君”。
冯唐
只有走,才有发现,才有美和爱
城市、街区,是用来走的,只有走,才有发现,才有美和爱。——冯唐
诗人、艺术家,北京作家冯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通过书道展《我是猫》系列,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世界。
2024年8月31日至10月10日,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览会在北京白塔妙应寺街区的白塔书房、横胡同三号院、福fú、白塔书院四个展区展开。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深入体验北京胡同文化的绝佳机会。
《我是猫》展出的作品共60余幅,由艺术家冯唐近年来精心创作,以书法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情感和哲学的独到理解。
本次展览以猫的视角出发,洞察世间百态。猫,这一独立而自由的生灵,在冯唐的笔下,不仅成为观察者,更是智者,引导我们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
椅子上的猫、穿越时空的猫、不着急猫、打工猫、禅师猫、秋千猫、实话猫、熬夜猫……每只猫都带来了它们的故事,准备讲给每一个来见上一面的人听。
对话冯唐:
Q:《我是猫》为什么会选择白塔寺?
A:这是我的第五个个展,我希望它有一点新意。
我妈今年3月27号走了,她走之前的两年卧床,她在床上就跟我唠叨,若是能够起来走动,一定要去转白塔。老妈是蒙古族,这个塔是元代在北京,现在的二环以里留下的唯一一个大型建筑。
我是一个能快走或跑步,基本就不爱坐车的人,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若是有充足的时间,用脚是很方便的方式。
我也有点年岁了,我在北京的东边长大,27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北京没有坐过飞机,第一次坐飞机便是去了美国。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我对北京的理解。
很多人不知道,北京是一个佛都,有上千个寺庙,有点像现在的京都,从现在残存的一些地名你就可以看到,黄寺大街、护国寺街、隆福寺街、嵩祝院西巷……我们看白塔,残存了过去的北京的荣耀与文化,我理解的佛法就是创造、保护、毁灭,就是混搭在一起。
Q:展览在白塔书房、横胡同三号院、福fú、白塔书院四个展区展开,形成了一个行动的路线,这样的组合是很有难度吧?
A:在白塔寺形成一个city walk的路线,难度相当于至少是四个展览的难度,也是四个展览的工作量,因为我们要与四个场地协商。但是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好玩,这件事情之前没有人做过。
我小时候上医学院的时候,旁边便是中央美院,我记得中央美院校长的女儿交了一个男朋友,在胡同里面开了一家面馆。这家餐厅是由胡同里的三个空间组成的,每个空间有四五张桌子。那时候我们放学去吃个面,可能十几个人就被分配在不同的屋子里面,只有在那个时代,只有在胡同里才有那样的生活,那是我人生最初的city walk。
Q:猫跟胡同的关系是怎样的?展览的名字为什么叫做《我是猫》?
A:我小时候生活在大杂院里面,见到最多的动物就是猫,在北京这个地方,从总感觉我跟猫是一起长大的。
如果有一样东西我不对着照片,不看实物便能画出来,那就是猫。我从小养猫,还买过一本薄薄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叫《怎样画猫》,我都忘了价格,可能是一毛钱、两毛钱或者三毛钱,很便宜。书里面有不同人绘画的猫的各种各样的姿态,因为太喜欢猫了,即便小时候特别的忙,我还是认真地学习了这本书。另外,我对猫的三观是很认可的,比如说它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给别人增添麻烦,不那么热闹却很独立,它们跟人类的接触非常有效,有点像是若即若离,它们不会紧紧地黏着人。猫身上有很多我们人类应该学习的美德。
我与荒木经惟曾经在2018年的时候,在北京嵩祝寺与智珠寺-东景缘画廊举行“书道不二:荒唐”双人展。荒木经惟也喜欢猫,喜欢妇女,我们同样不是科班出身,不爱走“正路”的人。
Q:把猫比如成人,你觉得猫是男性还是女性?
A:猫有男性也有女性。不管生活的环境多么艰苦,猫总能在环境允许的状态下,待在最舒服的地方。一定是寻找那个跟生命最直接的舒服的状态。
我画的猫挺像是人的,那些眼神,很像是女孩。所以说是爱欲,它在想着一些跟爱相关的东西,跟欲望相关的东西。
Q:你在绘画的过程,是否像毕加索一样,经历过从具象到抽象,有没有一个由简入奢或者由奢入俭的过程?
A:我写用的功夫多于画画,画画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写字确实是正经临过三年的帖。但是我觉得写字和画画是相通的,中国字是象形文字,比如“家”,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只猪。字本身就具备抽象绘画的属性,所以由字入画就相对简单一些。我写作,不喜欢写特别长的长篇,写到十三四万字就想收笔了,诗我也喜欢短的不喜欢长的,小时候被《长恨歌》给伤了,所以最好那几句给说完了,给表达了就好了。画画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习惯,把“魂”抓出来就好了,大家看到能够明白我什么意思。比如“坐在椅子上的猫”,猫坐在椅子的一角,很明显是坐在一起的人离开了,留下了一只孤独的猫。
你觉得自己做事体性挺慢的,就像写稿一样,需要慢慢琢磨。别人可能觉得你划拉一下就行了,但你觉得不是那么简单。其实,做事情是需要动力和准备的,心理、情境、脑子都要准备好,才能事半功倍。
创作的时候,可能需要点酒精或者像梵高一样喝点酒来放松一下,起笔之后什么时候喊停,也是一个问题。其实,任何艺术,比如小说、杂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记得苏东坡说的“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这很有道理,艺术确实有点玄学在里面。
信心最少的时候就是刚完成的时候。但第二天看就会开心一点,装裱之后就更开心了。你觉得作品需要好好的安排和融入空间,才能变得更真实、更好玩。所以每次看展览都比自己在画室开心。
展览是支持我继续下去的动力,定制了一个主题,有一个时间节点,我就会给自己压力,也是动力,一直创作下去。
冯唐
作为成事不二堂的创始人,冯唐在文学、艺术和管理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在“万宝龙中文冯唐简体”的荣誉,以及“万宝龙品牌文化大使”的称号,其与BOSS合作的龙年新春胶囊系列,更是将书法艺术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
高盛一
探索一个地方,走路永远是最好的方式
图片 提供受访者
作家高盛一说,人在苏州,你总想找些古诗词来,比如“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竹径通幽处”……
高盛一的city walk是从狮山开始的,“打开地图看狮山位置,离寒山寺不大远,那么就是‘姑苏城外’咯?但今日的苏州早就远远不止我停留在历史想象中的那个姑苏。推窗见狮山,抬脚就走到天狮湖,绕湖一圈,步行可至——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科技馆·工业展览馆、狮山大剧院……此处已自成悠然天地。”
城市文明的标准是什么?高盛一认为,景点、地标不足以代表一座城市,至少远远不是全部,作为一个普通旅行者,给她留下比较深印象的往往是她在这个城市落脚居停的地方,以及这个地点的附近街区,是否丰富多元,是否足够便利,是否有底蕴有故事,是否有活力。
人们探寻城市的方式从驾车改成了“walk”,其中的魅力在于,汽车、飞机等等交通工具始终是为了抵达一个地方的手段,走路可以是目的。快一点,慢一点,甚至停下来,收放自如,你总是可以自己控制。
“游客可能想看刻板印象中的标志,但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标本,居住在那里的人,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会影响这座城市的样子,这是更有意思的。”
这才是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
对话高盛一:
Q:苏州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苏州吸引我的是一种韵味,在园林山石间,在评弹腔调下,在蟹肥菊黄时候,在一杯碧螺春里,在老故事之中,也在她灵动生长的活力里。
Q:狮山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看待苏博以及酒店等狮山配置景观?
A:几个月前我第一次去狮山,很惊喜。这里其实不太是我想象里、印象中的“苏州”,是一个蓬勃变化中的地方,但无疑有苏州的底色。
这次去我住在苏州狮山悦榕庄,苏博西馆跟狮山都是步行几分钟就到,很方便;旁边还有在建的苏州科技馆跟狮山大剧院,真希望能在这里小住一段时间,观展看戏,感觉苏州市民的精神文化好丰富。
我还去了狮山文化广场早年的苏州乐园,乐园不再,过山车跟小火车保留下来了,还有不少市民来怀旧,我在旁边看,感觉有很多故事。
Q:如果定制短途旅行,你会选择苏州吗,为什么?
A:会呀,因为苏州很丰富,既有历史底蕴,又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光洁大城市,但这两者又不是割裂的;同时这座城市,从古到今,市民文化都占主要地位,很适合生活,所以来苏州短途旅行,岂不是既充实又舒适?这是很难得的。
Q:你在苏州旅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细节?
A:每次来的际遇都不太一样,之前几次可能跟遇到的人比较相关,在冷门一点的园林喝茶,结识昆曲名家,我印象都挺深的。最近这次来,最大的惊喜可能就是酒店吧,因为位处狮山,很有度假感觉,所以我居然没怎么离开过酒店附近。这是我以前没想象过的,因为以往讲到度假总是首先想到海岛或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想到苏州也可以。
苏州博物馆西馆也非常棒。现在很多美术馆会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把环境收纳进美术馆当中来。苏州博物馆西馆也是如此,门口做了精致的园艺,看似小野花的花花草草其实是把狮山引入到博物馆中来。
我喜欢里面的一些常设展览,比如苏州的历史展,苏州手作公益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