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奥运冠军的书单 坚持、拼搏与初心
奥运冠军的书单 坚持、拼搏与初心
时间:2024-08-22 17:17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图片提供 IC PHOTO 视觉中国 美编 孙琳

  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网球选手郑钦文一战成名,拿下中国和亚洲历史上首枚奥运会个人网球金牌,从网球新星正式蜕变为“QUEEN WEN”。她曾经为大众推荐的《破圈》一书也再次被大家提及。郑钦文曾在采访中说,比赛前她经常会看书,让自己更快进入状态。实际上,很多位奥运冠军都曾为大家分享自己的私藏书单,我们在这些图书中,可以体会字里行间那些战胜恐惧、鼓舞人心抑或是抚平焦虑的力量,感受奥运冠军的体育精神,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次,我们分享了网球奥运冠军郑钦文、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以及场地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推荐的三本图书,期待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激励更多人坚毅前行。


网球奥运冠军郑钦文《破圈》

火箭女孩破圈前行




  资料提供 磨铁图书

  当地时间8月3日,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比赛中,郑钦文2:0战胜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夺得冠军,书写中国网球新篇章。她曾在采访中为大家推荐《破圈》一书,这本书讲述了提升自我认知以及在逆境中思考、突破人生瓶颈的方法。稳定内核,成就女王心态。让我们一起走进破圈的郑钦文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因为我觉得无论是打网球还是在生活方面,很多时候跟自己的心理是分不开的。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做《破圈》,是关于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破圈》
  这是一本专注于突破认知局限、实现跨越性成长的书。作者顾及在担任真格学院院长期间研究了各行各业众多的失败案例,了解200多名学员亏损超过20亿元的教训。通过对这些失败背后原因的深刻研究,她发现导致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我们对自己错误的认知。顾及在这本书里创造性归纳出认知破圈的核心原理,提出认知破圈的三个步骤和三个基本法则,帮助读者实现认知突破和自我成长。


  唯有坚持才能抵达


  郑钦文从6岁开始打网球,在网球运动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尤其体内迸发出的力量和速度,远远超过同龄人。父亲郑建坪敏锐地意识到,女儿应该去省会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2010年,郑钦文在武汉第一次参加网球比赛,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3年后,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她代表十堰出征,崭露头角,一下子拿下2枚金牌。2014年,凭借省运会上的突出表现,郑钦文进入北京匠心之轮网球学校,师从卡洛斯。她跟随卡洛斯训练了4年,变化巨大,从一名天赋型选手,逐渐成长为一名没有短板、技术全面的成熟型选手。

  2019年,几番辗转,郑建坪联系上西班牙教练佩雷·里巴,他成为郑钦文的教练。训练半年后,2020年8月,因疫情暂时中断的网球比赛终于恢复。当时,郑钦文的世界排名是第630位。为提升名次,此后一年,她一共参加了近30场比赛。

  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郑钦文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将自己的世界排名提升了近600位,跻身世界前50位,被称为“火箭女孩”。

  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赛场上,她连续2天3小时超长鏖战,尤其是半决赛面对此前从未战胜过的现役女单世界第一斯瓦泰克,她沉着冷静、大胆拼搏,最终收获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破圈》书摘:

  我们通常是带着很多偏见和滤镜去接受外在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滤镜是光环效应,它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有时最初印象就决定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总体看法,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举个例子,有人看到我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就会觉得我说出来的话肯定就有道理,这就是名校的光环效应。有的人会觉得,只要是某某大佬说的肯定就有道理,这就是名人的光环效应。

  还有的人是反感“光环”的,一看你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就觉得你肯定特别高冷,不容易接近,这其实就是一种偏见。因此即便分享者提到了一些很深刻的原因,我们的接受度也可能会不一样,而这种信息接收上的偏差,就会导致决策质量的下降。

  因此,即便信息是准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偏好,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要解决这点,核心还是要更好地了解自己。

  基于这三种常见的偏差,我研究失败时,并不会请经历失败的人来分享,也不会自己去研究各种关于失败的案例,而是把一帮有过惨痛失败经验的人聚到一块儿,让他们成为彼此收集信息的滤镜,看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偏见,看一下自己在创业、职场和人际关系中有哪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导致自己重复踏入表面看上去可能不一样、实质上是一样的坑。这些方法论最后被总结成了“认知破圈的基本原理”的内容。

  同时,我也会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一些明显特质,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自己适合在什么领域、什么行业创业,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心力》

扛得住才敢赢




  邓亚萍,有着国乒初代“大魔王”的称号。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她为乒乓球混双决赛开场。作为世界乒坛首位女子大满贯得主,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退役后曾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等职。她曾将自己的感悟与故事写入《心力》一书,以此鼓励更多不断追求梦想的人。

  “我这辈子就相信一点:这世界上每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失败者,也没有天生的赢家。能力可以锻炼,心力同样可以锻炼。”

  个子矮也能打好乒乓球!

  在为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开场后,邓亚萍接受采访时解释说,这种特别的开场动作叫做“三击”,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古典戏剧传统。第三次敲击后,观众须进入安静状态。开场人手中持有的木棍被命名为“准将”。在法国,当一位资深剧场经理退休的时候,通常也会把惯用的“准将”带回家留作纪念。

  这位中国的“乒乓球女王”曾获得四枚奥运金牌和十八个世界冠军。退役后又到剑桥攻读博士,在体育和学术两大领域双丰收。

  邓亚萍从小就表现出对乒乓球的极大兴趣,5岁开始练习乒乓球,9岁成为全国业余体校分区比赛的单打冠军。但她155厘米的身高,臂展更不出众,打乒乓球很吃亏,不符合国家运动员的要求。因为个子矮被劝退,却激起了邓亚萍的斗志。她凭借快速、凶狠的球技多次取得优异成就,出色的表现让球迷们震惊。

  1986年,是邓亚萍大放异彩的一年,先后代表河南队参加全国乒协杯和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得团体金牌和单打金牌。15岁的她进入国乒,开始自己的传奇生涯,她用实力向更多的人证明个子矮也能打好乒乓球。

  进入中国队后,第一年,邓亚萍代表中国参加亚洲杯,获得女子单打金牌;第二年,参加世乒赛,与搭档乔红取得女双金牌。短短两年,邓亚萍就刷新纪录,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接下来,邓亚萍迎来了运动员生涯的辉煌时刻,在奥运会上为中国获得傲人的荣耀。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两次斩获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冠军,拿下四块金牌。1995年和1997年两次世乒赛,邓亚萍都收获了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1997年的世乒赛结束后,邓亚萍已经成为国人的骄傲,大家期待着她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赛场上,她却突然宣布退役。

  邓亚萍在职业巅峰时期,结束了14年的乒乓球职业生涯,也彻底结束了“邓亚萍时代”。她在乒乓球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她对于乒乓球以及其他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心力》

  作者:邓亚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实力不等于简单的能力积累,心力不足就难有匹配实力的表现。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处处有压力,意志力时时要经受考验,即使“躺平”也要有坚定的心态。本书浓缩作者多年直面挑战积累的心理提升技巧,结合心理学经典洞察,针对生活与职场痛点提出稳定心态、提升效率、打造强大抗压力与意志力的可复制技巧,以帮助读者从容应对种种挑战。

  《心力》书摘:

  虽然拿过四枚奥运金牌、十八次世界冠军,但我自己知道,体育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并不是这些奖牌,而是让我有了钢铁般的心理素质。

  说这句话,并不是在给大家灌鸡汤。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公式:实力=技力×心力。“技力”就是一般理解的技战术水平,包括力量、速度、反应等;“心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包括抗压能力、发挥的稳定性、自信心等。输不输得起?打比赛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这些都是心力的范畴。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技力和心力两者中,心力是经常被严重低估的能力。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我还是运动员的时候,让我最难受的不是奥运会,也不是世乒赛,反而是国家队里的训练赛。

  有时候我们找来对打的球员,训练刻苦,基本功和技战术都非常扎实。而且训练赛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压力,所以球路凶狠、板板扣杀!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好奇:所以他们是谁?谁的实力这么强?我得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些人,你肯定一个都不认识。为什么?因为他们训练比赛可以,但一到了国际大赛,全场瞩目,压力一上来肾上腺素飙升,他们就挺不住了。

  有时候看他们比赛,打到关键分,我心里想,这球要是在训练场上,他们肯定拿下来了。但莫名其妙,到了真正的比赛中,他们就像忘了怎么打球一样。有些时候,我真的很想问他们:

  “同学,你为什么就是不敢赢呢?”

  我和他们之间,从努力和刻苦的程度到技战术水平,都相差无几。我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在关键时刻,我更敢赢!而这种敢赢、敢拼的能力,就是心理素质高、心力强的表现。它能保证我在关键时刻发挥出100%甚至更高的水平。

  等到我后来退役,去剑桥读书,去企业工作,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太多人将努力花在了提升自己的“技术”上,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有的年轻同事我非常看好,能力强、态度也认真,我就想把一些重点项目交给他,或者想提拔他到更高的位置。但他要么是抗压能力不够,不能经受一点挫折;要么是不敢接,接了任务做不好。你让他做个演讲,做个公开汇报,或者是主导一个谈判,结结巴巴完全搞不定。按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上不了台面,而且还特别玻璃心。

  真正的赢家,就是咬牙切齿也要把事情做好了。而且我还总结了一下,这种同事平常最喜欢说什么呢?喜欢说自己是“发挥不好”,是“运气不好”:

  “这次面试有点紧张,没发挥好。”——这是面试的。

  “那个……那个……第一次见面,有点紧张。”——这是约会的。

  我还见过最搞笑的是,吵完架说自己没发挥好,说自己没反应过来!

  说到底,这就是心里不服气,不肯承认自己是实力不够。但实际上呢?这就是最大的误解,片面地以为实力只等于技战术能力,只等于基本技能。

  我们仔细想想,和咱们一起竞争的对手,技巧上不可能差太远,不然早就淘汰了。真正决定胜败毫厘之差的,就是心理素质稳定性,你的心力水平到底怎么样,关键时刻扛不扛得住、敢不敢赢?


场地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极简》

简化生活回归初心




  提及奥运会场地自行车项目,离不开“钟天使”这个名字。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钟天使与宫金杰搭档获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金牌,并在资格赛中打破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自行车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她与鲍珊菊搭档获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金牌。经历了拼搏、低谷又重新奋发,钟天使在中国自行车奥运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为大家推荐《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一书,期待所有人都可以保有初心,享受人生旷野。

  骑上巅峰期待旷野

  12岁时,钟天使与自行车项目结缘。“小时候身体素质不好,经常感冒,抱着强身健体的想法,就去练了”。训练经常在“队尾”的钟天使却很是拼搏,“既然决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留遗憾”。

  时间给了钟天使最好的答案,在2009年国际自行车联盟世界青年锦标赛上,钟天使获得了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首枚金牌——女子500米计时赛冠军。随后她被挑选进了国家队。

  面对身体素质短板,钟天使只有一个字,“拼”。即便医生告诫她不能再进行大力量训练,钟天使也从未放弃,边康复边训练,逼迫自己练到躺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到后来,驱使她咬牙坚持的已经是一种要代表国家队站在国际赛场上的荣誉感。

  2014年,钟天使获仁川亚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冠军。2016年,获里约奥运会自行车女子团体赛冠军,实现中国自行车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预赛中打破了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2021年,30岁的钟天使头戴“凤凰”头盔,在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拿下冠军,捍卫了中国队在这一项目上的荣耀。

  经此一役,钟天使想功成身退,结束20多年的运动员生涯,正式翻开人生新篇。

  “20年的职业生涯,获得过两届奥运会的冠军,我觉得是时候去改变自己了。你不可能永远在这个高竞技的状态中,人生总要开启下一段旅程,重新开始另一段视野。”

  2023年5月,奥运冠军钟天使正式退役,人生新阶段缓缓开启。“过了最佳状态时期的运动员,就要面临一个重构人生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她需要去寻找自己,不管你之前获得过多高的荣誉,获得过多好的成绩,运动员生涯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很多运动员在重新选择新的赛道的时候,照样会做得非常好,我觉得这是运动员所拥有的一个品质,我们不怕困难。”

  将自行车运动视为一生挚爱的钟天使,也希望把这项运动推广给更多受众。“场地自行车运动还比较小众,希望更多的人能到场地内感受自行车的魅力。”随着人们对健康运动的不断追求,贴近自然、包含社交与旅游属性的骑行运动,正掀起一阵小高潮。




  《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作者:[美]乔舒亚·贝克尔(Joshua Becker)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倡导“极简主义生活”的励志佳作。通过作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提出正是由于现代人积累了太多不需要的物品,反而使得很多人在盲目的物的积聚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生活目标,并提出在多余的物品上投入的过多精力、金钱,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导致真正需要人们关注的更丰富的人生追求的匮乏。同时,作者也重点提出个人化的自主的实施极简生活的实用方法。

 《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书摘:

  那个周末,金和我开始谈论,我们能舍弃什么东西以简化我们的生活,并重新关注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情。随即,我们开始出售、赠送,或者扔掉我们不需要的物品。

  在6个月中,我们已经丢弃了全部物品的50%。我们很快就看到了极简主义的好处,并逐步发展出了一种哲学——如何才能使更多人从一种更简单、更有意义的生活中获益。

  这使我感到非常兴奋。于是,在那个周末,我创立了一个名为“成为极简主义者”的博客——让所有家族成员及时了解我们的“极简生活之旅”。对我来说,这一切的开始无非就是个在线日志。但后来发生的一切却令人惊奇:与我素不相识的人开始阅读博客,并向他们的朋友介绍它。我的读者数量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后来,竟发展到数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地增长。

  我一直在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意味着什么?

  多年来,我在不同的教会学校负责学生工作。我很愿意帮助中学生和高中生们找到生命中更伟大的精神意义。不过,我开始意识到,这个极简生活博客在我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我开始收到关于各种特定问题的邮件,有的询问如何拥有更少的物品,有的是来自媒体的垂询,还有演讲的邀请。我对推广极简主义理念拥有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热情。我意识到,这是一种重要信息——它可以帮助来自不同背景,拥有各种精神信仰,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我开始考虑,也许,我需要全职推广极简生活的理念。

  作为试验性的转型尝试,2012年,我搬到了亚利桑那州,用了两年的时间帮助一位朋友创建了一个教会,同时也为自己全新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基础。两年时间结束时,我已转型成为一名“拥有更少的益处”理念的全职推广者。

  时至今日,我的那个博客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有影响力,每月的读者数量超过100万人次。接着,我还出版了电子期刊和书籍。与此同时,我越来越频繁地被邀请在公益组织会议、企业活动和其他各种聚会上发表演讲,与更多人分享极简主义的机会也在持续增加。

  在清理车库的那次经历之后,多年来,我学习了有关极简主义的许多知识。我所发现的精华内容都录在这本书中。

  我在书中不断重复的观点,正是我在那一天所领悟到的:拥有过度的物质,并不能让我们幸福。更糟糕的是,它们将使我们远离真正让我们幸福的事物。一旦放弃了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我们就能更自由地追求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身处的社会使我们有机会拥有大量的物品,这个社会一直受到那种“拥有更多物品”理念的激励。此时,我们急需的正是极简主义所传达的信息。我相信,这种信息将带给你全新的生活,以及更大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