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从齐白石到黄永玉
从齐白石到黄永玉
时间:2024-08-08 14:15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康荦 图片与资料提供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美编 崔洪洋




  2024年适逢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黄永玉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由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7月10日至11月30日特别推出“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大展,藉此纪念,藉此致敬。“萌生”,聚焦于动物题材,一则旨在重温齐白石与黄永玉创作的艺术形象,一则旨在致敬二位先生常青的艺术生命与不朽的艺术精神。
  本次展览以齐白石、黄永玉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270余件展品以“森山漫录”“平安物语”“闲情散记”“池趣琐话”“海天麟爪”“梦游吟草”6个单元为场景线索,每个单元的前两个字落脚于或现实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后两个字则以不同文体象征相应的存在氛围。其中“池趣琐话”展区聚焦齐白石艺术。在6个单元之外特别设立X展区,聚焦黄永玉与十二生肖。
  “萌生”展在呈现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之余,同时揭示动物意象本身的神话溯源、纹样传统、吉祥寓意以及当代隐喻,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协力与对话中,共同呈现生机盎然、意趣萌生的艺术世界。




  “这是一个挑战度很高的展览,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最终,展览基于但不限于馆藏,打通艺术品类的畛域,链接古往今来。观展之余,您对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否会有些新的思考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如是说。

萌生

文 刘木维


  “萌生”是艺术家创造的动物世界,“萌生”的展线是动物留给人的生存空间。在“萌生”中局促,在“萌生”中感动,在“萌生”中体察生存的法则。不同于在动物园漫步,彼时的动物是笼中或特定空间的展演者,而在“萌生”,观者成为动物空间的入侵者,抑或参与者,“敞开”的角色互通,“圈养”的界限被破除。游戏闯关的带入,观者进退触篱。
  2024年适逢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藉此纪念,藉此致敬,作为“萌生”展的出发点,清华艺博特别推出“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大展。“萌生”,聚焦于动物题材,一则旨在留帧齐白石先生与黄永玉先生创作的艺术形象,一则旨在致敬二位先生常青的艺术生命与不朽的艺术精神。由此,“从齐白石到黄永玉”的定位并非着眼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更非落脚于艺术史的研究观点,而是基于纪念性的主题选粹。本展以齐白石、黄永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270余件展品以“森山漫录”“平安物语”“闲情散记”“池趣琐话”“海天麟爪”“梦游吟草”六个单元为场景线索,每个单元的前两个字落脚于抑或现实抑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后两个字以不同文体象征相应的存在氛围。其中“池趣琐话”展区聚焦齐白石先生,在六个单元之外特别设立X展区,聚焦十二生肖与黄永玉先生,并行艺术作品的脉络和文化溯源的脉络。
  一年四时与阴阳五行,十二地支与十二律吕,十二时辰与三十六禽,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萌生”展的闯关是从“惊蛰”开始的,展品的落置也是从“惊蛰”开始的,以破土穿越与比例反转,实现了从室内空间到户外环境的突破与生长。在呈现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之余,同时揭示动物意象本身的神话溯源、纹样传统、吉祥寓意以及当代隐喻,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协力与对话中,共同呈现生机盎然、意趣萌生的艺术世界。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对话策展人刘木维:




  Q:说说策划“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展览的初衷吧!最开始有策划这个展览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和杜鹏飞馆长怎么一拍即合的呢?
  A:首先,关于齐白石的选题,一直在艺博的展览计划之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着大约80件齐白石书画作品,多未公开展出过。今年适逢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基于馆藏策划一个展览加以纪念,也是两年来萦绕在杜馆长脑际的选题。
  同时,馆藏活化亦是本展的出发点之一,在艺博工作的四年间,我一直想利用艺博馆藏做展,而展品的选择也希望聚焦于一个相对特别的主题。2024年适逢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藉此纪念,藉此致敬,成为本次“萌生”展纪念性的出发点。此外,因两位艺术家以小动物题材的艺术作品著称,因此,“萌生”聚焦于动物题材,一则旨在留帧齐白石先生与黄永玉先生创作的艺术形象,一则旨在致敬二位先生常青的艺术生命与不朽的艺术精神。在呈现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之余,同时揭示动物意象本身的神话溯源、纹样传统、吉祥寓意以及当代隐喻,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协力与对话中,共同呈现生机盎然、意趣萌生的艺术世界。




  Q:筹备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A:最大的难点在于展陈脉络的梳理和展陈单元的划分,以及相应氛围的呈现。本展以齐白石、黄永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
  因此,这次的策划思路转换了一个视角,在纪念性主题的基础之上,脉络离开了美术史的观念和视角,而是着眼于艺术作品中的小动物,以“森山漫录”“平安物语”“闲情散记”“池趣琐话”“海天麟爪”“梦游吟草”六个单元为场景线索,呈现抑或现实抑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同时,我设想了游戏闯关的体验感和代入感设置每个展区的过渡。为了实现这样的脉络和效果,展览团队的伙伴们可以说是针对每一件展品的实际情况和展陈条件进行了考量和安置。
  此外,在非常紧张的执行阶段,从设计方案到绘画装裱等方面,我们也都最大限度并且因展制宜地进行了利旧,包括对于展厅结构以及画框的再利用,这一点也很有挑战。
  Q:“萌生”两个字是谁想出来的?有什么寓意?
  A:“萌生”是我选定的标题,最表象的脉络是聚焦于动物题材,一则旨在留帧齐白石先生与黄永玉先生创作的艺术形象,一则旨在致敬二位先生常青的艺术生命与不朽的艺术精神。由此,“从齐白石到黄永玉”的定位并非着眼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更非落脚于艺术史的研究观点,而是基于纪念性的主题选粹。
  另一则伏线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人居环境与动物的关系。“萌生”是艺术家创造的动物世界,“萌生”的展线是动物留给人的生存空间。在“萌生”中局促,在“萌生”中感动,在“萌生”中体察生存的法则。不同于在动物园漫步,彼时的动物是笼中或特定空间的展演者,而在“萌生”,观者成为动物空间的入侵者,抑或参与者,“敞开”的角色互通,“圈养”的界限被破除。游戏闯关的带入,观者进退触篱。
  还有就是传统文化与本展的链接点,在这个展览中我们隐藏着一年四时与阴阳五行,十二地支与十二律吕,十二时辰与三十六禽,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在呈现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之余,同时揭示动物意象本身的神话溯源、纹样传统、吉祥寓意以及当代隐喻,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协力与对话中,共同呈现生机盎然、意趣萌生的艺术世界。
  在本展的成形过程中,我希望加入一些新鲜血液,比如85后以及95后艺术家的作品,我认为,发掘、发现新生代艺术家,也是策展人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对于本展“萌生”另一层诠释之一。
  此外便是馆藏活化的考量。展览基于但不限于馆藏,打通艺术品类的畛域,链接古往今来。这既是甄选展品的出发点之一,也是作为艺博人的使命之一。
  Q:你怎么看待动物主题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
  A:无论是神话溯源还是工艺传统,动物意象都非常重要。就这一点而言,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都是如此。动物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题材之一,东西方概莫能外,一部人类文明史亦处处离不开动物元素。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一些动物被驯化,成为人类的亲密伴侣;一些动物被神话,成为原始崇拜神秘力量的化身;一些动物被赋予象征意义,融入到天文历法、音韵声律、宗教政治等等人类文化系统中,成为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现实生活的特别元素,诸如星座、属相。基于我国的文化传统而言,在这个展览中,不仅呈现了艺术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亦呈现了《三才图会》等文献中的神兽特征,此外更是以织绣、陶瓷、金工等工艺门类呈现了诸多以动物为主题的代表性吉祥纹样,并为大家介绍了每一种纹样的含义。甚至嵌入了以动物为主角的民间传说与童话寓言。



展览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