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 > 奚美娟 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奚美娟 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时间:2024-09-12 16:54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摄影 王龙伟 策划、造型 阴博文BlairYin 妆发 王茜 采访、撰文 康荦 助理 小八 美编 樊樊 刘鹏 封面服装 格纹针织长裙、格纹连裤袜、长款风衣、高跟鞋 均为Burberry




  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奚美娟、周杰、贾一平等主演的原创话剧《北京法源寺》于9月再度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8月13日本轮演出开票,不足20分钟即告售罄。奚美娟看到有观众留言:第一次看《北京法源寺》时我20岁,今年我26岁了,再看《北京法源寺》与当初的感受和理解完全不同。而9年间奚美娟自己也在成长,不断加深对剧和人物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和观众共同成长,共同向上流动的感觉,让她觉得有一种不一般的独特之美。




9年间没有一场是重复的


  采访的前一天,奚美娟和周杰(话剧《北京法源寺》中饰演光绪)、贾一平(话剧《北京法源寺》中饰演谭嗣同)聚在一起。聊天中,三人说起这9年间的不易。
  《北京法源寺》首演于2015年,此后除了因为疫情停了一年,其余时间每年都要重新上演,迄今已演出近80场。也是因为这9年的坚持,包括奚美娟在内的主创人员都没有感到丝毫的断裂感或重复感,反而是常演常新,每一场演出中都会有新的发现,对人物和剧本身都会有新的理解,进行新的创作和修正,在舞台上尝试新的想象和可能。
  “当然你也可以一成不变地重复9年,但我们都不是那样的演员,每次在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会探讨,比如说:哎,你那句话实际上是不是可能是那个意思?昨天晚上我们碰到了还在聊这些事。”在奚美娟看来,这才是创作最有意思的瞬间,也是舞台的魅力所在。
  在《北京法源寺》之前,奚美娟在不同的电视剧中多次扮演过慈禧,比如《那年花开月正圆》。但《北京法源寺》中的慈禧是她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在同一部剧中塑造同一个角色。话剧《北京法源寺》突破了以往文艺作品中对慈禧这个人物戏说甚至妖魔化的描绘,采取了比较客观的历史观的角度,展现了一个更严肃也相对更有说明力的慈禧。2015年首演之后,一个观众跟奚美娟说,她正在上学的女儿看了这部戏后对慈禧和那段历史有了新的理解。
  这么多场演下来,奚美娟觉得自己对慈禧这个角色的拿捏每一年都会更加成熟,“比如现在那些台词说出来的时候更像是非说不可的话了”。“我们表演的最高境界,通常都希望做到自己就是角色的样子,虽然你不可能是他/她,但是在台上我们都渴望达到这样的境界。”9年间,《北京法源寺》中的慈禧慢慢走入奚美娟的内心,如今的她更能理解这个人物当时为什么要说那些话,做那些事。
  “比如她说:‘不是杀一人烧一屋就能报了仇的’,像这样的话就是政治家的话,她对时局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也是很有胸怀和格局的。”作为演员,奚美娟要去不断贴近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著名女性,每一场演出奚美娟都试图更接近她一点,对她的理解更深入一点。




  “对我来说不存在我是一个有经验的演员这类的想法,因为上一次的经验可能完全不适合这一次。我没法形成那种‘我已经是一个老演员了,我干了一辈子了,有很多经验’的思维定式,经常会觉得自己还有不懂的东西想要去探索、去学习。”

Q&A
不存在我是一个有经验的演员这类想法




 奚美娟
  中国内地女演员。1988年,凭借中国首部写意话剧《中国梦》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990年,参演首部电影《假女真情》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1997年,凭电影《一棵树》获得塔什干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2000年,在反腐题材电视剧《红色康乃馨》中饰演反派人物蓝思红,夺得第2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1996年及2004年,凭借电视剧《儿女情长》与《坐庄》获得第15届金鹰奖最佳女配角、第五届金鹰节“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女演员”奖;2015年,话剧《北京法源寺》首演,在剧中饰演慈禧;2017年,获第十三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杰出成就大奖;2021年,出演电影《望道》,同年获得首届柬埔寨亚洲电影节“金隆都奖”终身成就奖,同年被国家话剧院授予“荣誉演员”称号;2022年,主演的电影《妈妈!》上映,凭借该片第二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Q:你觉得现阶段自己在创作方面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和年轻时候相比,在创作习惯或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A:我是这样的一个演员,没有什么习惯不习惯,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都是新鲜的,每一次都是从头来过。所以对我来说不存在我是一个有经验的演员这类的想法,因为上一次的经验可能完全不适合这一次。我没法形成那种“我已经是一个老演员了,我干了一辈子了,有很多经验”的思维定式,经常会觉得自己还有不懂的东西想要去探索、去学习。这不是套话,所谓“艺无止境”。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它让你每到一个阶段都要继续往上走、往上流动,每往上走就又要遇到很多不可知的东西让你有兴趣再继续一直走下去,让你觉得干一辈子也无法到头。我觉得这也是这个行业有持续性生命力的原因。
 Q:但是大部分人是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
  A:我觉得是这样,经验主义我也有,但更多是在技术层面的,我刚才说的是在心态层面。创作的新鲜感,前一个经验可能完全不适合这次,需要你每一次都重新拿出新东西来。确实,我现在比年轻人要有经验,但是光凭经验那个东西持续不了,完成不了高质量的艺术。
  Q:你获取能量的方式是什么?
  A:要不断学习,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只是一个中国演员,而是要放眼全世界,去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这个行业里别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去看、去了解、去学习全世界的好作品和好演员。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比较开阔,在一个开阔的视野里,你才会看到很多更好的东西,才不会觉得自己已经做到头了。因为永远有更好的东西在出现,永远都可能又学到一些、观察到一些。如果只是原地踏步、固步自封,只看到自己这一点点成绩,是无法往前走的。其实各个行业都一样,刺激碰撞交流才能产生新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能力,我也尽量在学习。
  Q:你觉得你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吗?还是当了演员之后培养出来的?
  A:我觉得应该还是有一种学习的自觉吧。因为对新事物还有兴趣,因为对固有的知识还不满足。所谓文化的自觉,学习的自觉,这种自觉性没有了也就看不到了,对吧?还是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自觉性。
  Q:你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很平静、很淡定,人淡如菊,情绪稳定,你是怎么掌控自己的情绪的?
  A:没有想过要去掌控,自然而然就这样了。可能有一点是,生活中很多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会引发很大情绪波动的事,在我看来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也不会引起我的情绪波动。我觉得可能是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视角的不一样,造成人对事情的认知会不一样,因而面对同一件事时才会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情绪稳定。比方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反应强烈到不可控,那很有可能在这件事情的背后蕴藏了其他一些东西刺激到了他/她,只是表面没有说出来。
  所以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他/她对问题的看法,他/她的审美,他/她所在意的,等等这些综合起来,可能有些人就会认为对别人很重要的东西对他/她来说并不重要,那么在别人看来他/她就是波澜不惊。再说,我都60多岁了,一件二十来岁小姑娘一听就要炸的事情,我怎么可能还会炸?不太可能。
  Q:那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或事会让你情绪波动呢?一个好的演员应该都是很敏感的吧。
  A:是这样,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你平时观察生活,看到那些你认为重要、对你造成影响的东西,也不是说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每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软件,有些东西会打到你的软件里去,在你需要的时候你再去把它释放出来。
  我其实很容易被感动到,这一点上看我不像是一个60多岁的人,好像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了。比如看到一部好的作品、听到某一段配乐,我就会很感动,可能别人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我就被打动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朴素的东西越是能打动我。所以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用情绪稳定或者情绪不稳定来概括,在情绪的背后一定都是有每个人各自的原因的。我觉得最好还是要从年轻时候开始慢慢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接受一些好的教育,多进行一些生活与知识积累,当你的人生更饱满的话,就会相对不那么容易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