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康荦 文 梁琴 魏伟 人物摄影 李英武 美编 崔洪洋
刘万鸣
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展及省部级展览,获得金、银、铜、优秀等奖项十余次。积极参与国家主题性创作,作为第一作者完成《遣唐使》《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工程》等中国画作品。《中国画论》一书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新形态重点规划教材。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展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单位收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专题报道其艺术创作及成就。
对话刘万鸣:
Q: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恰逢您获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借此契机,您将如何带领同事肩负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精品奉献人民”,努力出作品,出人才,出成果,促进中国当代美术繁荣发展呢?
A: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我参加文代会并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感动!我于今年4月底到国家画院担任院长。作为国家画院院长,感觉任务和担子是很重的。国家画院在全国的美术创作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引领性,所以来到画院后,提出了“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创作理念。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国家级高平台的画院,我们如何做到保持作品创作与人民的关系,作品创作与时代的关系。“经典引领”是我们每个画家的向往和追求,有了这种向往和理想的追求,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国家画院才能真正名副其实地具有引领性。“品格立院”的理念,是基于中国古代画论当中经常提及的作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证。“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人的品格品质和所创作的作品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国家画院的个体画家,一定要有大情怀,大情怀是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是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服务,即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为国家服务。
另外,我们要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锤炼自身的品格意志,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作为国家画院的画家应该身体力行,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懂得感恩,感恩这个时代。每个艺术家应不辜负国家期望,努力拼搏奋进,踏踏实实创作,切实肩负起引领艺术创作的使命。
Q: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长期关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话题,2023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足迹遍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2024年全国两会,您提交了新的提案:改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请您介绍一下您提出这一提案的初衷?
A:作为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深知作为政协委员工作的职责首先是做好团结工作。提案要确保其准确性。政协委员提的提案一定要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提案更不应该停留在书斋里或者办公室的冥思苦想。提案要有科学性,同时一定要拿出具体可实施的方案,这就需要政协委员在调查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认知能力。
这些年来,我特别关注基层文化教育和非遗保护方面的提案。这与我的家庭出身有关。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后来到大城市上学、工作,但是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以及记忆中祖辈父辈的生活的艰辛对我内心触动很大。因此,每次走入乡村基层,我都会产生帮扶想法,努力帮助别人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协委员在自身有能力情况下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些年,我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几年前,我曾到河北唐县的晋察冀山区考察写生,那里是聂荣臻司令员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战斗生活的地方。通过写生我与那里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有一年的新年前夕,我给当地山里的老人捐了近20万元的大米,使老人们过了一个好年,当时县领导还拍了很多照片感谢我。
“改善乡村振兴帮扶县的小学多媒体教学”这个提案也让我感受特别深,于是我身体力行,出资近50万元捐给沂蒙山区九三镇小学完善了教学设备,心里异常高兴。近期,湖北美术学院聘我为教授。我将计划设立奖学金,针对学习优异的美术学院学子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使我的提案与初心密切相关,都源于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对我心灵的触动。
山水写生17.3 x 15.8 cm绢本水墨2021
Q:您青年时代就注重在读书中沉淀,之后又投身理论研究中去寻找正道,探索和研究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等创新性发展课题。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在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和新风貌?
A:很幸运,我的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都是善于读书且善于督促别人读书的好先生,使我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即使是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我还是喜欢看书,比如在火车上或者在宾馆里的闲暇时间我都会看书默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我认为读书和看手机获得的知识是有区别的。手里捧着书,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也如同童年时看电视和连环画,它们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除了看书,我有幸在大学里教授中国画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在此过程中使我养成了对知识的渴望。在大学教书期间我从不带课本,都是通过思考和记忆把提纲所延续的问题背下来,并转化为心灵的东西,就如现在我们提倡的文化于心。我对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的“学古不泥古”感受很深,特别是从事理论工作以来,对当下文艺思想方向的准确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些思想对我的绘画创作影响很大,对于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创作规律,价值取向很重要。我们学习古人,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古人,一定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创新。这与我们的新时代精神和新时代的价值取向是有一定关联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心灵的感应。心灵感应影响着绘画创作对事物的笔墨表达。新时代为我们造就了绝佳的创作环境,所产生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歌颂国家、歌颂党、歌颂民族,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只有坚守传统,了解认识传统,才具有发自内心的自信魅力,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五千多年文明的辉煌和文化的强大,铸就自身内心强大,再感悟生活就有了升华。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艺术对我们青年人的冲击很大。幸运的是,那时我接触的都是一些赓续传统的老先生,他们的教诲和引领至今依旧让我感恩。青年阶段取向是多向的,心理波动大,需要有定力的人去引导。
Q:龙年之际,您创作了一幅《九如图》,您这幅作品的寓意在哪里?
A:这幅《九如图》,我画了9条鱼,中间还有一只猿猴。在中国有一种象征寓意,“九”这个数字也有一种象征。春节,是中国人民的幸福节日,现在好多外国朋友也过中国年。龙年之际,我画这幅画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是对祖国、对全国人民,包括家人、朋友们的祝福。这是中国画作的深刻寓意所表达的感情。作品积极向上,给人带来幸福感,带来对生活的满足感、祥和感、圆融感,这是艺术家,特别是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一种善意表达。我们讲究画与人品,人品在先,德艺双馨。就在于你的作品所起到的有益于社会与人的教化,达到了善的升华。
Q:您出生于古运河边,您的母亲擅长剪纸和描花等各种民间艺术。儿时的记忆和经历,以及您的母亲对您艺术之路有何启发和影响?
A:人在儿童时期心灵是单纯的,那时的所见所闻都会在心灵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一生。每每谈论我的从艺道路,我都要谈到母亲对我的影响。自我记事起,母亲的剪纸、描花以及所做的一些针线活和装饰品,这些都成为艺术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灵深处。随着年龄增长,这颗艺术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成长。直到今天,艺术已经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如果让我几天不作画,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甚至心情沉重。
山水写生24.5×16.7cm绢本水墨2021
《秋风无尽,白露朝霜》166×148cm纸本设色2023